讀書日
改變你的心智:用啟靈藥物新科學探索意識運作、治療上癮及憂鬱、面對死亡與看見超脫

改變你的心智:用啟靈藥物新科學探索意識運作、治療上癮及憂鬱、面對死亡與看見超脫

How to Change Your Mind: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, Dying, Addiction, Depression, and Transcendence

  • 定價:550
  • 優惠價:79434
  • 優惠期限:2024年04月08日止
折價券 領取折價券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OKAPI 推薦

 

內容簡介

暢銷名作《雜食者的兩難》、《烹》作者重磅新書
《紐約時報》2018十大好書.暢銷榜第一名

探索心智邊界與運作模式的雄心之作
讓我們進入意識深處,那個藏著宇宙,藏著所謂「神性」的地方

  「日常生活的問題、困頓、憂慮、沮喪都已消失……我似乎終於能夠冥想永恆的真理。」「我立刻感到進入神的懷抱。祂與我合一。」「我看到數字產生顏色,顏色附帶著聲音。」——這是超脫,是神人合一的神袐體驗。許多人,包括最講求科學實證、最唯物論的人,都曾在這樣的經歷中脫胎換骨,擺脫過去。

  還有另一種現象,以神經科學的語言來說,是「大腦中主宰自我和大多數判斷的預設模式網路停止活動,更原始、更古老的腦區浮出」,如幼兒的大腦,在那裡,自我感消融了,萬世萬物如同新造,各種創意、想像,噴薄而出。——這是用藥物達成的心智模式,文學家和藝術家從中汲取絕妙靈感,灣區第一代電腦工程師也因此得以設計出無數電路晶片。

  以上兩者的交會點,正是「啟靈藥」。這一類精神活性物質還有個更惡名遠播的名字,「迷幻藥」。小小棕色蘑菇和感染穀類的真菌中含有的物質,曾經是醫生和科學家寄予厚望,期盼治療精神病與成癮症狀,甚至讓健康人士過得更幸福的靈丹。但人們發現服下後不僅感官敏銳度大幅提升、感覺到自己與萬物合一的喜悅,甚至會在異象中看見宇宙根源、自身降世之祕——這種藥物似乎不僅僅對臨床病患有療效,還可能對超脫物質世界、解決人類困境提供解方。

  只是這種物質的顛覆性是福也是禍:不只消融了自我與外在的界限、成年後僵化的心智模式,也消融了服從,從而摧毀了種種權威及權力結構,因而被當成敗壞道德、顛覆政府的危險物質。啟靈藥從震驚醫界、席捲歐美,到跌落神壇,只經歷了短短二三十年時間,在效用與潛力還未在實驗中獲得充分證實及否證之時,就已被列入管制藥物,染上汙名。

  多年後,啟靈藥捲土重來。這一次,從醫學界、心理學界、食藥局到媒體,人人都知道絕不能重蹈覆轍。嚴謹的實驗控制、無懈可擊的研究人員、戰戰兢兢的成果發表取代了譁眾取寵的教主及口號;腦神經科學知識及腦造像解釋了靈性譫妄背後大腦的神經傳導;反文化的意涵退位,大家更關注的是如何用啟靈藥敲開通道,讓我們大腦中隱而未覺的心智冰山浮上水面——如何用啟靈藥「改變我們的心智」。

  。。。

  關於這樣的啟靈藥,永遠的懷疑論者、靈性開發程度幾乎為零的麥可.波倫,似乎是最不可能發生興趣的人,但他也因而成為最有公信力的報導者。「我的人生,少了什麼嗎?」的中年疑惑,帶他踏入醫院的實驗室、專業研討會、靈遊嚮導的治療椅、巫醫的地下室,透過訪問眾多在檯面上下投身啟靈藥探索的人物,將啟靈藥驚世駭俗的過去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帶到讀者眼前,也細數啟靈藥可以如何運用在心理治療上,包括憂鬱症及臨終的死亡恐懼。

  但全書最大的亮光,是波倫親身在靈遊中探索生命的靈性及神袐性,用最理性、冷靜的筆,描述這最難以言喻、不可置信的體驗。這一場場靈遊,讓以科普作家身分知名的波倫,縱使並未開始信奉神佛,卻也清楚看見自己所熟知的「正常意識」,不過是精神冰山露出海面的小小一角。

  過去,文學家、藝術家、音樂家甚至灣區的電腦工程師,都曾經從啟靈藥中獲得啟發,也許未來每個人也有機會從中得到遼闊心智帶來的禮物,無論是對精神疾病的療效、對靈性超脫的體驗,或者是更寬容開放的心境,波倫的導航,正是引領我們脫胎換骨的第一步。

  「大家會以為自己要瘋了,
  但其實服下藥物之後,他們才正要開始神識清明。」
  ──赫胥黎(《美麗新世界》作者)

各界推薦

  王道還/生物人類學者
  洪裕宏/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
  郭家穎/精神科醫師、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
  劉軒/知名作家、心理導師
  謝伯讓/台大心理系副教授,《大腦簡史》作者

好評推薦

  ● 很少有作家(如果真的有這樣人物存在的話)足夠沉穩,也夠有記者公信力,得以同時從內在與外在處理啟靈藥這個爆炸性的議題:這得把啟靈藥從過去那段人們過度反應的不理性歷史中抽離(而那時,全美國上下可都陷入了創傷經驗之中),還得為這議題帶入理性且有啟發性的洞察才行。麥可‧波倫做到了。這是份極端嚴謹且說服力強大的調查報導,而且從許多面向來說,閱讀時也非常能啟迪心靈。──喬.卡巴金(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、《正念療癒力》作者)

  ● 結果我們會發現,幸福並沒有那麼深奧……而且也並不是非得要多深奧,才能稱作幸福。波倫提到,有一位哲學教授在臨床試驗中第一次嘗試啟靈藥,靈遊歸來後,他用五個字總結:「愛,戰勝一切。」書中也提到一位老菸槍,在一次頗有成效的靈遊療程之後解釋他決定拋開尼古丁的原因:「因為我覺得抽菸再也無關緊要了。」──《紐約時報》

  ● 波倫這部作品,是做過深廣研究才能寫出的編年史。在某些人眼裡,胡士托世代是個笑話,啟靈藥則是讓整個故事變身笑話的哏。有另一群人,則視啟靈藥為對抗我們頑固又狹隘的心靈的可能解方,而越來越多人抱持和他們相同的想法。對於前者,本書會帶來啟發;對於後者,則提供了鼓勵。《改變你的心智》既引人入勝,又增長見聞。──《波士頓環球報》

  ● 本書議題廣泛,也驚心動魄。你必須稱讚波倫,他明明早已名列當代最好的科普作家,但必要時,他仍願意放下科學對唯物論的固執依戀,不堅持唯物論是解釋世間所有事物的唯一方法。啟靈藥對於臨終恐懼或重症病患的療效,無法和掀起啟靈藥旋風的神祕體驗全然分開,這是本書要傳達的重要訊息。──《衛報》

  ● 波倫因以植物和飲食為主題的著作而廣為人知,現在,挾著堪稱他招牌的好奇心與懷疑論態度,波倫邁入了完全不同的領域。《改變你的心智》高明地揉和了啟靈藥的歷史和私寫作,還為讀者帶來啟靈藥科學的最新進展。──《科學》期刊

  ● 麥可‧波倫技巧精熟地帶領我們見證啟靈藥的起落,還有再次復興。《改變你的心智》如同一部編年史,記述了啟靈藥的發展之旅比大多數人所知還更長遠,也更奇特。──丹尼爾.高曼(《EQ》、《平靜的心,專注的大腦》、《專注的力量》作者)

  ● 啟靈藥究竟是打開了通往另一個現實世界的門,還是讓我們透過不同的眼鏡觀看同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現實?波倫的文字立刻就吸引住我全部注意,他的文章綜合了科學、擴大意識和政府查禁等環繞著啟靈藥的主題。但核心的複雜問題是每個人的疑問:為什麼對千千萬萬人這麼有益的物質,會成為瘋狂刑罰的中心?為什麼呢,實在令人不解。──埃洛.莫里斯(美國紀錄片名導演、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得主)

  ● 經過只能偷偷摸摸在地下活動的五十年後,啟靈藥重新受到注目了。能有麥可‧波倫來擔任啟靈藥復興之旅的嚮導,我們無比幸運。他用謙遜、幽默和深刻的人文精神,帶領我們拜訪環繞著這「顯露心靈」的化合物的歷史、人物和科學。一路上,在意識、靈性與心智的神祕之中,波倫為我們導航。很多人想了解身而為人的意義,甚至是「存在」本身的意義,過去波倫曾經為園藝愛好者和雜食者展現智識,現在他也為我們這群想了解意義的人展現了高明的技藝。──湯瑪士.因塞爾(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前院長)
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

麥可.波倫(Michael Pollan)


 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,著作屢獲《紐約時報》等各大媒體評選年度好書,也是「詹姆斯.比爾德獎」得獎作者。目前於哈佛大學教授寫作,也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傳授新聞學。因開設創新課程、實驗性專題及計畫而成為Knight Professor。

  波倫長期關注食物議題,企圖在工業社會與田園自然中尋求協調。他在代表作《雜食者的兩難》中實地走訪玉米田、工廠牧場、有機農莊與食品加工廠,追索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。在《烹》中一探烹飪如何為人類溝通往來,將自然物質轉化為滋養,為人類文明提供根基。

  《時代雜誌》於2010年將波倫列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,更於2013年評選他為「食物之神」,以表彰他對飲食文化的卓越貢獻。《華盛頓郵報》盛讚他的寫作:「或許只有麥可.波倫能夠調合如此多種飲食運動、哲學與研究文獻,轉化成這般意義明晰且發人深省的訊息,旁徵博引又綱舉目張。」

  融和了科學文獻、人文思索、親身體驗,並以清晰的筆法寫作,是他的一貫特色,即使主題從飲食書寫移轉到藥物科學史,此一基調仍未改變。《改變你的心智》甫上市便引起熱烈討論,並榮獲《紐約時報》2018年十大好書。

譯者簡介

謝忍翾


  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畢,譯有《背離親緣》(合譯)、《樂園的復歸》、《聖堂的獻祭》、《我從死人那裡學來的把戲》、《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》(合譯)、《黑色的故事》、《艾倫‧ 狄波頓的人生學校: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》、《生理時鐘決定一切!》、《從此刻到永恆》、《親愛的柏德太太》。喜歡舌尖上的文字、筆尖上的色彩、足尖上的音符。

  懇請賜教:funnyworldeh@gmail.com
 
 

目錄

【序曲】一扇新門
【第一章】    復興
【第二章】    自然史:著了「蘑」道
【第三章】    歷史:第一波浪潮
【第四章】    旅行誌:地下之旅
【第五章】    神經科學:服用啟靈藥後的大腦
【第六章】    靈遊療法:心理治療中的啟靈藥
【尾聲】謳歌神經多樣性

名詞解釋
謝辭
引用書目
出處附註
翻譯詞彙表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579542883
  • 叢書系列:Common
  • 規格:平裝 / 432頁 / 17 x 22 x 3 cm / 普通級 / 部份全彩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【序曲】一扇新門
 
二十世紀走至半途,出現了兩種特殊的新分子,這兩種有機化合物有驚人的家族相似性,在西方投下了震撼彈,假以時日將改變社會、政治、文化史的走向,以及數百萬人的個人史——這些人最後終將任由這兩種分子進入他們的大腦。說來也巧,這些足以翻天覆地的化學物質出現時,正碰上另一場轟動世界史的大爆炸──原子彈爆炸。有些人比較二者,特別著重其中關聯,認為大千世界,既同時而生,則必有因緣交會 。無比巨大的新能量闖進了這世間,萬事萬物從此再與以前不同。
 
有些人比較二者,特別著重其中關聯,認為大千世界,既同時而生,則必有因緣交會。
 
前述兩種分子,第一種其實是無心插柳的科學產物。麥角酸二乙胺,俗稱LSD,最初於一九三八年由艾伯特·霍夫曼合成,其後不久物理學家就首次分離了鈾原子。霍夫曼當時服務於瑞士藥廠「山德士」,他尋尋覓覓的目標,其實是能刺激血液循環的藥物,而非能對精神產生作用的物質。LSD誕生五年以後,霍夫曼無意間攝入了極為微小的量,這時才明白自己創造的這種新化學物質竟有如此威力,一時間又是害怕又是驚異。
 
第二種分子則已存在數千年,只是已開發國家中無人知曉。製造這種分子的,並非化學家,而是毫不起眼的棕色小蕈菇,後來大家稱這種分子為裸蓋菇鹼 。曾有數百年的時間,墨西哥及中美洲原住民將此菇作為聖物使用,阿茲特克人稱其為「提歐那納卡托」,亦即「神之肉身」。西班牙人征服當地之後,這種蕈菇遭羅馬教廷大力掃蕩,從此轉為地下。一九五五年,也就是霍夫曼發明LSD十二年後,曼哈頓銀行家兼業餘真菌學家羅伯特‧高登‧華生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的瓦烏特拉鎮初嚐這種神奇蘑菇。兩年後,他在《生活》雜誌上發表了十五頁長的文章,談這種「使人眼觀異象的蘑菇」,這也是普羅大眾第一次接觸到有關「意識的新形態」的消息。(一九五七年,知道LSD的多半僅限於研究人員以及心理健康相關專業的圈子。)此事的影響有多大,大家要再過好些年才會明白,但西方的歷史早已就此轉向。

會員評鑑

5
1人評分
|
1則書評
|
立即評分
user-img
5
|
2021/09/26
這本書探討的意識研究,以非主流研究路線(啟靈藥)改變意識,從而問意識是什麼?有些意外近來看過的意識研究書籍中,覺得最有趣的竟然是這本,或許因為啟靈藥能揭開意識的另一個面向,也或許主流的意識理論,大多忽略而不解釋意識的多樣面貌,因而顯得不夠完整。

因為讀過作者前幾部著作,探討食物,鉅細靡遺,所以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啟靈藥這個有爭議又神秘的主題。在書中作者不忘對那些過度詮釋的神秘主義者開些玩笑,例如嘲笑他們的音樂品味,並寫下挑選「腦航員」的經歷:瘋瘋的不要,神秘兮兮的不要。

作者以一個無宗教信仰者,體驗啟靈藥帶來的靈性經驗,提到與靈性相對的不是物質,而是自我。因而啟靈藥是宗教狂熱與靈魂貧脊的解方,雖然這兩者看似光譜的兩端,但都同樣有著偏執與僵化的自我,所以其實是一體的兩面。

而啟靈藥帶來的解方,從大腦顯影來看,與預設模式迴路有關,這將使我們對於自我意識中的「自我」有更多認識,原來可以有意識而無自我,呼應了佛教自古以來的說法,並且具有臨床治療的意義,例如協助病人善終、治療憂鬱症、成癮症。

雖然不知道這當中的灰色地帶、爭議點最後將如何落幕,或許有可能成為社會中的「新日常」,雖然這一點都不新,人類只是重新面對古老文化皆有的「意識變換」傳統,甚至在自然界中,許多動物也有刻意食用菌類的行為。當人類能面對意識的局限,或許也才能面對意識的豐富無限。
展開
 

特惠贈品

載入中...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21世紀的人生難題,線上解憂價,單本88折,二本85折!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共和國截止加碼
  • 天下雜誌
  • 時報全書系